12月7日晚上七点,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主任,北京大学文学博士,李飞跃教授受邀为必赢76net线路唯一官方网站2022级全体研究生同学开展了一场以《古代文学的瘟疫书写及其启示》为主题的线上讲座。本次讲座由吴来安教授主持,在讲座开始前,吴来安教授给同学们介绍了李飞跃主任的个人情况,强调他曾在《中国社会科学》等核心期刊发表过论文40余篇,曾获教育部第八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青年成果奖等,有着深厚的学术修养。
讲座中,李飞跃教授通过梳理古代文学中与瘟疫相关的场景、事件与作品,探讨了瘟疫所带来的启示,给同学们提供了观察问题的新视角。他首先介绍了“字中有鬼”,即早期史料中以其他名目出现的“瘟疫”,比如“巫蛊之祸”、“鬼有所归,乃不为厉——《左传》”等。随后谈到瘟疫的“附体作祟”,李教授罗列了早期神话传说中的瘟神与疫鬼想象,比如《山海经》中传播瘟疫的“絮豿”、“跂踵”等动物,还有管理瘟鬼的“西王母”等等。其次,他还结合小说《封神演义》、《西游记》、诗歌《死鼠行》等 ,为同学们讲述了古代文学中有关“六畜瘟与瘟神”的内容。谈及“禳瘟演说”,李教授引用《论语》、四大名著等中的记载,介绍了古人避免瘟疫的措施。除此之外,他还提到了传统节日、诗词中对除疫现象的叙述,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《元日》中就包含了三处对瘟疫的描写,其中屠苏酒在古人看来就是一种疫苗。面对瘟疫,历史上也有许多“文人抗疫”的尝试,比如嵇康撰写《养生论》、张湛记录《养生集要》等。
李飞跃教授指出,瘟疫的流传对文学的直接影响在于“文学自觉”的改变,引发了人们对文学功能的重新思考。诸如荒诞悲剧、病态美等文学意向风格的出现就与大瘟疫的流传息息相关。他还认为,文学的自觉,尤其是俗文学的兴起,以及对人性光辉的关注是在瘟疫这条历史背景线上延伸出的。
此外,李飞跃教授认为很多历史现象,诸如中医的转型、宗教的兴起与传入都与瘟疫有关。同时,他还提出了瘟疫与文明双向同构的观点,认为“病毒本身不可怕,可怕的是恐惧和歧视”。
最后,李飞跃教授引用马克·吐温的名言“历史并不会重复,但它会押韵”进行总结,他说道,“回顾古代文学视角上的瘟疫,从历史的延长线上看待瘟疫,对我们今天认识瘟疫现象、认识情感史有着启发与帮助”。
分享结束后,吴来安教授进行了总结,并向大家详细讲解了此次讲座为同学们带来的价值与意义。她认为,本次讲座尽管聚焦于文学作品中的瘟疫书写及其启示,但李教授对文本全面深入细致的剖析,以及并非仅仅囿于文本的解读与反思方式,对新闻传播学、戏剧与影视学、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同学们如何寻找研究样本,如何将研究与现实相结合均有所启发。同时,以“瘟疫叙事”为样本,从中反思人与自身的关系,人对自然生态,以及对宗教、科学、权力等的反思甚至是批判,也有助于同学们能够更好地培养文史哲的思维方式和素养,以便将来能更加深入地开展科学研究。同学们纷纷向李飞跃教授表示感谢。(文/图 袁宁馨)